中国学校体育智慧系统研究

 

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

 《中国学校体育智慧系统研究

方案介绍 

总 课 题 组

 1.研究意义与价值: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监测。本研究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推动体育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发展

由全球教育学家共同研制讨论,New Media Consortium和EDUCAUSE Learning Initiative联合发布的《2017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中关注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提出分析技术、人工智能即将在未来五年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其中的两条是:“增加学习机会和便捷性”;“跟踪和评估学业进展数据”。由此推测,体育领域信息化的发展将在可穿戴技术日益盛行的趋势下,探索出学生运动中能实现快速评价、反馈的有效运动之路。本研究正是在此视角下,试图探究基础教育领域中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为体育教师们提供能够在实践中应用且易于操作的学生运动智能监测、干预过程方案,给学生、家长、教师提供准确的学生运动数据支撑,以此来实现运动监测、运动评价和运动反馈以促进学生有效运动。

2、应对学生体质健康出现新变化的趋势

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30年中出现较大变化。一方面,居住、交通环境的重大改变,导致学生动态生活水平降低,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也随之下降,其中以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的下降最为显著。另一方面,以过度保护为特征的教养方式,剥夺了促进青少年自然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运动刺激,最大限度地限制孩子的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身体活动,造成严重的运动缺乏症和肥胖症。2010年的调研显示,中国7-22岁青少年的肥胖率,城市男女分别为13.3%和5.6%,超重率分别为14.8%和9.9%,达到流行病的程度。并且,学生观看屏幕时间增加,久坐不动的静态生活方式的形成,减少了青少年获得足够且持久的运动乐趣的机会,阻碍了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导致近视的学生人数剧增。2014年调研显示,近视率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分别达到46%、74%、84%、 86%。如果仅仅依靠学校体育教育的力量,恐怕无力应对如此多的新问题,因此,能够调动社会和家庭力量共同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贡献力量则为解决之道。但是,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缺少关于学生体质提升的相关知识储备,因此,中国学校体育智慧系统同样肩负着为学生体育运动提供健康指导的责任。

3、满足体育运动过程质量监测的需求

在学生运动过程中,除了要监测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运动情况,还需要拓展学生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以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学生家庭、社区锻炼的有序进行。建立学生运动全过程的监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确保测试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鼓励各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对体育课质量进行监测、监控或对开展情况进行公示。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教育管理者要善于利用空间开展工作,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利用时间、空间开展家校联系、教育教学、综合实践、体质健康管理和监测,创设教育环境,推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展基于数据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现个性化教学和精准化施策,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本研究拟对现阶段学生运动监测、评价、反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从全国学校体育信息化、智能化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基于学生运动心率监测的运动评价和运动反馈过程,并将设计的过程应用到实际教学之中,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学生运动评价和反馈的效率和质量,构建包含学生运动监测数据收集、运动监测数据分析评价、运动数据反馈三大部分的系列研究,主要着眼于学生运动监测、学生运动负荷评价、学生运动反馈,拓展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进行自主体育锻炼提供帮助,为学生运动环节中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提供支持。

 

2.研究主要内容、目的:

(1)探究信息化与体育领域的结合

国外对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研究较多,Williams, David M.(2008)认为使用计步器走路会增加身体活动量。Walsh, Jane C.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手机应用可以通过使年轻人设定具体的目标,通过自我监测、反馈的过程来增加身体活动。而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找出符合我们国家情况的、切实可行的体育信息化方案。

(2)了解青少年健康体能的现状

根据本课题调研的需要,建立中国青少年健康体能及相关行为调研平台,形成调研网络,一方面服务于健康体能测试,另一方面做健康相关行为的问卷调查,为二者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支持。

(3)开展智慧课堂实验研究

为了解决评价和学习的脱节问题,我们提出要以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锻炼。构建全国范围内的青少年健康体能大数据系统是健康体能与体育智慧课堂融和的重要部分。基于大数据的有效体育管理服务系统是一项基于实时监控系统、体感测量系统与有效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智能教学系统。这套智慧课堂管理服务系统的最大亮点是依托智慧课堂的构建以保证学生锻炼的有效性,从而实现有效体育的体育教学。

(4)开展教师评课系统的实验研究

教师评课系统不变的初衷是增强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把体育课上的更加有效。本研究主要是利用心率监测设备对学生的运动的心率变化进行监控。研究包括两部分:1.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及时反馈;2.体育教师优质课辅助评价。

(5)开展家校联合练习方案的实验研究

利用学校体育智慧系统中家庭锻炼模块的设计成果,支持学生的家庭锻炼指导和评价,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量化研究。

本研究拟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中国学校体育智慧系统的整体运行效果。设计适合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符合中国学生身心生长发育特征的健康体能教学和练习方法,遵循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教育实验,检验练习效果。

 

3.测试项目设计:

1、基本测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

2、补充测试(可选):视力测试、力量测试、速度测试、耐力测试(肌肉耐力、心肺耐力)、灵敏测试、柔韧测试、平衡测试、反应测试、协调测试。

 

4.测试样本划分:

计划测试年级: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初中一年级至三年级。子课题申请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选取其中的一个年级进行研究,但是本实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进行全阶段的纵向研究。

 

本研究围绕中国学校体育智慧系统的建设展开(网址:https://www.jkysports.org.cn/Health/manager/plotManage),我们的智慧系统,包括智能化的运动场地,智能化的体质健康监测、智能化的学生运动监测、智能化的教师学习与评价等等,基本包括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子课题学校根据后期研究内容的需要将获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青少年健康体能智慧平台的使用权限。

 


子课题编号:19TY0131001ZA ─□□□□

 

 

 

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

《中国学校体育智慧系统研究》

 

 

子课题申请审批书

 

 

 

 

子课题名称                                         

申 请 人                        

所在单位                        

填表日期                        

 

 

中国学校体育智慧系统研究

总课题组

 

 

一、数据表

子课题名称  
负责人姓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行政职务 专业职称 研究专长
最后学历 最后学位 研究分工
工作单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单位电话
负责人姓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性   别 出生年月
行政职务 专业职称 研究专长
最后学历 最后学位 研究分工
工作单位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单位电话
 

 

子课题组主要参与人员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历/学位 研究分工 工作单位
预期成果

(限报2项)

专    著 预期完成时间
研究报告 负责人

(签章)

论    文  

二、子课题设计论证

所填内容包括四部分,限1000字以内(①选题依据: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②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③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④研究条件;⑤预期成果。(可另附页)
 

 

 

 

 

 

 

 

 

 

 

 

 

 

 

 

 

 

 

 

 

 

 

 

三、子课题申请人所在单位(部门)意见

申请书填写内容是否属实;课题负责人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是否适合承担课题的研究;本单位(部门)是否为课题研究提供所需的经费、时间和条件。
 

 

 

               单位(部门)公章

单位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总课题组审批意见(此内容课题申请人不必填写)

 

 

 

 

 

总课题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填表和申报说明:

1、子课题申请人须准确、如实填写各项内容,申报中遇有疑问时,可以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咨询。

2、本表一式3份同时报送,其中一份原件,2份复印件。另外,须将本表电子文本发至电子邮箱:ktyj20191125@163.com

3、本表须经课题申请人所在单位(部门)审核,签署明确意见后方可报送。

4、子课题名称的选择请结合学校具体情况确定。编号由总课题组填写。

5、总课题组定期组织专家对子课题申请进行综合评审,评审结果及时反馈。通过专家评审的子课题申请,总课题组将向子课题负责人颁发子课题立项通知。

6、子课题申请书请寄至: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46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所。

7、联系人:袁圣敏   电话:13269257106   电子邮箱:ktyj20191125@163.com 。

 

《中国学校体育智慧系统研究》

                                                                  总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