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干预 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吴键 袁圣敏 刘君
加强中小学健康促进,增强青少 年体质,是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 全面发展的需要。到2022年和2030 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 率分别达到 50%及以上和 60%及以 上 ,这 是《健 康 中 国 行 动(2019— 2030年)》规定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 动的目标。该行动目标明确且富有 挑战,因为引发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 题的因素复杂,因此,要从根本上解 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必须有新的 理念、方法和手段。
日前,北京市东城区第五十四中 学操场上,全体学生准时集结,开始 了每天的大课间活动。与通常的大 课间活动不同,此次活动集结了东城 区的骨干体育教师和部分学校校长 到校观摩,大课间活动全部由体育教 师自己设计。同学们做的课间“操” 也不同寻常,有神经肌肉的“唤醒”、 变化姿态的深蹲、超大角度的拉伸、 多侧面的支撑等。这些动作有的可 以在健身房见到,有的则是国家代表 队专业训练的手段。
这套被称为“青少年健康体能 操”的课间操,是依据中国教科院中 国青少年健康体能研究课题组研制的 “中国青少年健康体能教学与训练体 系”编制而成的综合体能训练操,适用 于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运动训练。
数据监测显示,本次活动中,学 生集合整队的准备阶段,平均心率为 101次/分钟;关节激活、慢跑阶段,平 均心率为157次/分钟;全身激活、重 点肌群力量练习阶段,平均心率为 163次/分钟;伸展、放松阶段,平均心 率为 117 次/分钟。运动监测结果 是:本次大课间活动的有效练习密度 为 72%,平均运动强度为 68%,有效 锻炼时间 18.6 分钟。活动达到有效 锻炼的设计标准。
转思路,探索改善学生体质 健康的新理念新方法
自上世纪末以来,为改变青少年 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状况,国家先 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有成效, 但距离根本性扭转下降趋势的理想 目标还有差距。 “青少年健康体能研究”课题组 认为,除了青少年学生运动时间得不 到保证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体育学 科领域中遵循和应用的理论与方法 相对落后。一方面,我国沿用至今的 青少年体能训练,基本源自前苏联运 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这些理论与方 法本身是用于优秀运动员体能训练 的,通常被称为竞技体能训练,随着 体育科学的发展它已不再先进,加之 将其不加分析和改造地应用到中小 学生身上,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另一 方面,近年来,国内外先进的健康理 论、健身理念及体能训练方法不断取 得进展,如儿童动作发展规律、身体 运动功能训练理论、康复训练理论 等,进一步厘清了青少年体能发展的 顺序性、关键期和基本路径,为改造 青少年体能训练方法,有效提高学生 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提供了可能。但 是,这些研究进展被国内引进并运用 到中小学的却非常少。 众所周知,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目 标是面向全体学生,有效促进他们的 基础体能,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因 此,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体能训练要 以发展健康体能为核心,即体能训练 的根本遵循是维护、增进学生健康, 提高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 质。与以往体能训练相比,健康体能 更关注学生的基础动作和功能发展, 重视他们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 质整体性、均衡性、灵活性的发展。 青少年健康体能教学与训练体 系是基于新的训练理念而设计的旨 在综合发展青少年基本活动能力和 身体素质,以提高青少年健康体能为 主要目标的高效教学与训练方法体 系。该体系中,操作性的内容,源自 三个方面,其一是促进身体功能发展 的各种动作及动作模式的练习方法; 其二是促进走、跑、跳、投掷、攀登等 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发展的练习方法; 其三是促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 展的练习方法;其四是促进运动后恢 复的各种拉伸等的练习方法。为了 提高训练效果和趣味,同一个练习, 专门设计不同方位、幅度及速度的多 种练习,除了徒手练习、自重练习,还 设计了多人、集体和使用简易器械的 练习方法。 青少年健康体能教学与训练体 系的创建旨在转换思路,科学引导, 找准目标,从顶层设计角度改革学校 体育的教学与训练手段,以深化改革 的思路,研究从根本上扭转学生体质 健康持续下降趋势的有效策略,也是 回应时代需要的有益探索。
大数据监测,保证课堂教 学、大课间活动有效性
“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是对青 少年体育活动的时间要求。但一直 以来,对课堂教学、大课间活动缺乏 可量化的运动负荷要求(强度和密 度)和内容要求,导致了课堂教学、大 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增强体质的无效 性,有的甚至流于形式。为此,课题 组组织开展对全国范围内体育课堂、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运动负荷调查研 究,结合国家《中小学体育锻炼运动 负荷卫生标准(WS/T101-1998)》的 要求,提出学生体育锻炼有效性监测 标准:体育教学有效锻炼时间不少于 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锻炼时 间不少于 15 分钟,有效锻炼以心率 衡量,其范围为学生最大强度心率的 60%—80%之间,有效锻炼时的心率 最低不低于120次/分钟。 自2017年9月开始,北京市东城 区教委要求所有学校依照体育锻炼 有效性标准实施对课堂教学的监测 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要求体 育教研、卫生保健等部门利用东城 区体能大数据平台精准分析学生锻 炼情况,引导体育教师科学合理组 织教学活动。在内容方面,明确体 育课中除了主教材,在课堂教学中 还必须有健康体能“课课练”的内 容,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健康体能训 练为主等具体要求。两年实践表 明,由于大数据监测的真实性、便 捷性和反馈的及时性,加上体能训 练内容的充实调整等改革举措,推进 了体育教学、大课间活动的规范性、 有效性,构建了新的校内体育活动模 式。2018年、2019年,北京市学生体 质健康抽测显示,东城区义务教育阶 段抽测成绩由几年前的相对落后,每 年都有大幅度提高,2019 年更是跨 入北京市先进行列。
科学干预体能薄弱群体,整 体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要对学生 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地方 政府和学校进行问责。调研显示,造 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总 体成绩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部分 体能薄弱、超重肥胖学生的测试成绩 不好,局部影响整体。 针对此种情况,从2017年6月开 始,课题组在重庆市南岸区两所小学 进行了专题运动干预实验研究,研究 目标是通过对体能薄弱群体学生专 门的运动干预,有效提升他们的体能 水平。实验研究通过测试,并依据 《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筛查标准》 的规范,确定了一至五年级 80 余名 体能薄弱(体测不合格或刚达到合格 水平)、超重肥胖学生为目标人群。 通过前期分析与持续跟踪研究,为他 们制定了个性化的健康体能训练干 预方案。实验进行两个学期,每天上 下午各安排30分钟健康体能训练。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各项 测试成绩提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 成绩,BMI值改善明显,跳绳、仰卧起 坐、坐位体前屈测试成绩均出现显著 提高。统计表明,除器质性病患学 生,两所学校学生体测成绩持续提 升,不及格率从2017年的1%降低到 2019 年 的 0.2% 。 2017 年 良 好 率 45% ,优秀率 18%;2019 年良好率 39%,优秀率41%,进步显著。
家校结合,将体能训练 向家庭延伸
2007 年以来,随着阳光体育运 动的推进,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在校 内基本得到保证,而运动不足状况问 题主要出现在放学后。 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尤其是城 市中小学生放学回家之后,89%以上 不允许到户外进行活动。从下午 4 点到晚上的 9 点,学生几乎处于“静 止”状况。在家期间,写作业、玩游 戏、看电视成为孩子们的生活状况。 加上父母不爱运动和部分家庭对孩 子饮食的放任,加剧了学生体质健康 问题的发生。 2017 年 6 月至 2018 年 5 月,为 全面落实健康中国行动中规定的学 生每天校内一小时、校外一小时体育 活动时间的规定,课题组在重庆、武 汉两所小学组织“家校联合运动干预 实验研究”。课题组组织家长座谈, 普及营养结构和平衡膳食基础知识, 要求参加实验研究的家庭每天安排 以健康体能训练为主要内容、每次不 少于 30 分钟的家庭有效锻炼时间, 同时将家庭锻炼情况、饮食情况通过 视频或者穿戴设备反馈给体育教 师。两个学期的研究显示,家庭体育 锻炼对提高小学生体能效果明显,而 影响学生体能状况的三个主要因素 依次是:积极反馈锻炼情况的家庭、 母亲健康行为、学生年龄。由此可以 得出,父母督促孩子进行体能训练, 重视饮食结构、母亲喜欢运动对孩子 的体质健康有巨大影响,家庭体能训 练对年龄越小的学生影响越大。对 照研究表明,学生体质提升,学校、家 庭联合的效果更好。 研究取得的成效是初步的,需要 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研究认为,积 极应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突出问题,首 先要关口前移,培养青少年健康生活 方式;其次,要有先进理论引导,采取 切实有效干预措施。从长远看,这是 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的策 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吴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 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 袁圣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 刘君 重庆市珊瑚鲁能小学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 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所级部门项 目 中 国 青 少 年 健 康 体 能 研 究 GYH2016012’”研究成果) 。